一、现代城市的分水岭是什么?
城市化拐点是现代经济的一道分水岭。一旦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债务危机与通胀会同步发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城市化拉动的基建、房地产对钢铁、水泥、煤炭、重卡运输、工程机械、有色、建材等方面的拉动具有一次性的释放的特征。
一旦城市化进入中后期,这些行业需求将出现“塌陷”,相关行业会出现长期性的“冰河期”。
二、城市化拉动所有行业产能接近最大化,而城市化进入中后期,几乎所有行业都将面临产能过剩。低端产能淘汰过程是漫长与残酷的。
三、靠借贷建成的工厂、道路、基础设施开始进入还贷周期,居民存款不仅要支付消费,而且还要支付各种贷款产生的本金和利息。
二、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传统美学把“美”作为判断一件艺术品价值的标志。然而,当1930年代梁实秋写下《文学的美》这篇文章时,虽然他仅仅是就文学这一艺术形式提出了“美”能否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却已经隐含了将“美”与“艺术”分离的看法。他斩钉截铁地说:“文学与图画、音乐、雕刻、建筑等等不能说没有关系,亦不能说没有类似之点,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各个型类间的异点,我们要知道美学的原则往往可以应用到图画音乐,偏偏不能应用到文学上去。即使能应用到文学上去,所讨论的也只是文学上最不重要的一部分——美。”
显然,当代西方思潮中,“美”已经不再被看作审美价值的源泉,充其量很类似一个愉悦性的形容词而已。这种观点也暗示了美与艺术的分离。这是现代美学和传统美学的一个分水岭。
同样受到现代西方反形上学美学思潮影响的朱光潜,却敏锐地注意到梁先生这篇文章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性,他也以自己的方式去强调审美价值只是艺术价值的“一部分”,艺术价值要大于审美价值(美与艺术分离的另一种表达)。但是,朱光潜毕竟是在维护传统美学的意义上对梁先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朱光潜随之在《北平晨报》1937年2月22日发表了《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一文,以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梁实秋三天之后就朱光潜的质疑写成了《再论“文学的美”——答朱光潜先生》一文,既是答复,又是重申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
三、古代和现代文字的分水岭在哪?
中文的古代和现代文字的分水岭在秦始皇时代。书同文将文字标准化。秦始皇以秦篆即小篆为标准文字使用。但秦篆即小篆书写太规整繁复,所以秦始皇又进行了简化字运动即推广隶书。以后的文字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进行楷化。由于秦始皇时代不长。而各地都还保留在自己的写法再加上同音假借。所以中文存在大量异体字。
现在所谓的繁体字与简体字,其实大都是异体字。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文字改革,其实是将中文进行了以简化字为标准字的推广。而这些简化字都是自古就存在的。至少在同偏旁中出现过简化。所以这不能算古代和现代文字的分水岭。
而秦始皇的文字改革,虽然也沿袭古制,但在书写、以及字形都有了明显的区别。以《说文解字》的说法,就是秦篆即小篆以前的文字:无论大篆、金文、甲骨文通通称为古文。所以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古代和现代文字的分水岭
四、现代啤酒是谁发明的?
啤酒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数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来祭祀农耕女神,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然后啤酒逐渐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普及,后来传遍了整个北欧。
啤酒是谁发明的
啤酒是当今风靡世界的饮料之一,那是谁发明了啤酒呢?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蓝色纪念碑”上,记录了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啤酒的发明者是苏美尔人。公元前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
啤酒的起源
说起啤酒的起源还颇有些传奇色彩,最早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来祭祀农耕女神。后来啤酒逐渐在古巴比伦普及,人们用啤酒来招待客人,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还注意到了啤酒的药用价值,将其用来制作药物。
公元4世纪时,啤酒已经传遍了整个北欧,各式各样的啤酒开始出现。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酒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就是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1900年,俄罗斯技师首次在中国哈尔滨建立了啤酒作坊,啤酒开始传入到了中国。
五、论述传统啤酒发酵和现代啤酒发酵?
现代啤酒发酵用的酵母酒花使发酵更好,口味好,泡沫丰富
六、分水岭的符号?
分水岭,符号是F,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也比喻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
在自然界中,分水岭较多的是山岭、高原。分水岭的脊线叫分水线,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按形态分为两类:对称和不对称分水岭。对称分水岭的分水线位于分水岭中央,两侧斜坡的坡踩、长度一致。不对称分水岭的分水线偏于分水岭的一侧,两侧斜坡不对称。在自然界中,对称分水岭极为罕见,广泛发育的是不对称分水岭。
七、现代啤酒起源哪个国家?
啤酒的起源地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啤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个时候还是新石器时代,以游牧民族为主,大家主要靠打猎为生。
一次大雨之后,野生的大麦被雨水浸泡之后与空气中的自然酵母菌融合发酵,散发出一种香味。
这种香味被游牧民族发现,大胆的游牧民族尝试之后,发现味道有点甜甜的,而且喝了这种水之后让人很兴奋。
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去收集麦子,尝试着自己去种植。
他们将种植的麦子收割起来浸泡,这就是最早期酿造啤酒的方法。
八、为什么立体主义被称为现代主义分水岭?
立体主义存在于1907~1914年,1908年路易·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评论布拉克的画,说他把物体都画成了 “立方体”而得名。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不像野兽派注重主观感受,而是表达理性,追求几何形体的美,画面往往有多个视点、不同的透视,表现时间的持续性,并且完全打破了再现的传统,颜色也不再鲜艳,用色单一,主要是为了把观者目光吸引到几何形体上,立体主义受到现代哲学、科学和机械工程的影响,也有塞尚晚年的绘画和非洲雕刻的启发,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以及布拉克、格里斯、莱热。
九、为什么卢梭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第一,教育方法与手段的不同。在现代大学还没有形成时,教育的方式非常简单,中外无异。在中国春秋战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以讲学为主,用自己独成一派的学术来吸引学生弟子,口传心授,与百工授徒一样的师徒关系。
随着独尊儒术,太学盛起,国家兴办教育以吸引俊杰并为贵族提供教育,民间则以师塾或家庭教育为主,教书内容则以四书五经为主。
古代西方教育同样以讲学为主,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讲学方式与孔子并无二致。其后天主教独于一尊,无论私学还是修道院学校,教育内容则以圣经与天主教教义为主,方法与手段无非灌输式教育,容不得半点怀疑与否定。到了近代,西方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思想的巨变,对古代经典与思想质疑越来越多,天主教控制越来越弱,特别是大学教育的发展,学科门类的增多,教育除了教授知识,还教会人们如何自己观察与思考,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开始多样化。
除了心口相传,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实践等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到了现代,随着电子世界的到来,教育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门:电视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虚拟教学……。所以有人认为现代与古代教育的区别,就是是否学会了思考与观察,是否学会借助工具来学习。
第二,教育內容的不同。在古代,无论中外,由于思想的统一,为了统治阶层的需要,教育的内容极度的一致化与单一化。
在中国,统治阶级独尊儒术,讲究伦理纲常,以科取士,科举的内容全部围绕四书五经开展,不得有任何超纲的考题和论述。在国外,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天主教思想逐渐取代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任何人都必须从小接受天主教洗礼,教廷与修道院制定教育的内容,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基督教教义展开。随着时间的发展,思想的壁垒首先在西方被打破。
文艺复兴开始推从古希腊罗马文化,天主教思想受到了挑战。启蒙运动的到来,基督教受到了彻底的怀疑,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开始取代贵族宣称的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的思想,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的大爆发,古老腐朽的教义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思想的解放带来的是各种学科与艺术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上帝的子民,而是以自然人为中心,从人的本性出发,发挥其特长,扩展其兴趣。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绘画、建筑等学科的蓬勃发展给社会的前进带来了巨大的推力,社会的前进又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又促使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第三,教育的目的不同。古代单一思想的教育,更多的是为了统治阶层的需要。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无非就是为了培养三纲五常伦理、具有严谨的封建等级秩序。在家从父,在外从君,任何人不得逾越自己的等级。在西方中世纪,天主教会控制各个阶层,在经济、政治上具有统治地位,教育的内容由宗教来制定,一切围绕神学来展开。无论是骑士教育,贵族教育,还是平民的修道院教育,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培养毫无意识、忠诚向上的顺民。而到了现代教育,随着思想壁垒的打破,宗教不再是唯一的思想,以人为本,解放天性,追求学术与思想的自由,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上帝的子民,而是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的个体。
教育的万花筒也带来了各行各业人才的发展,为了维护现代社会持续健康向上的发展,教育的分工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是培养懂科学、懂技术、能够发明与创造,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人才;二是培养打破思想禁锢、自由创作、艺术精湛,为人类提供丰富精神粮食的人才。
二、卢梭的教育思想
作为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系列的著作中,《爱弥儿》由于其独特性,被认为是教育理论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既然很多人把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桂冠戴在卢梭的头上,所以我们先从《爱弥尔》中来归纳总结一下卢梭的教育理念。
第一,自然主义教育。人之出生,如同一张白纸,而后的教育,才使人塑造不同的品性。
在卢梭看来,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品性善良,无欺诈压迫别人之心,亦无矫然造作之态,正是因为原始人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发展,保留人之天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人的思想受到了腐蚀,天性为之改变,宗教教育让人有了等级观念,艺术教育让人堕入荒淫腐朽享受的生活。
因此,一个人要想保留天性的善良,自然的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在爱弥尔的教育中,卢梭让他自由成长:婴儿时期,给他空间让其自由自在的爬行,肆意扭动四肢,随意触摸,逐渐克服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儿童时期,让其自己摸索生活的艰辛,自由的奔跑在乡间田野,探索自然的真与美;青少年时期,卢梭教予其方法,让爱弥尔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其独立自主的精神。“亲历亲为取得的成绩,肯定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清楚得多”。
第二,摒弃享乐主义的教育。卢梭出生贫寒,一生流离失所,与底层人民打交道,看到了他们身上善良淳朴的品质。而贵族们从小安逸享乐,长到后越发的腐朽荒淫。
他认为,要想保持天性中的善良,一个人就要从出生起远离使人堕落的物质享受,回到原始人般的质朴生活。所以在《爱弥儿》中,主角爱弥儿出生贵族,“我”作为他的老师,让他远离城市,住在农村,与农民为邻,与自然一体。住在简陋的房屋,甚至幕天席地而眠;吃着简单粗粝的食物,穿着质朴无华的服饰;没有人服侍,一切靠自己亲历亲为,亲自耕种劳作获取食物,自己动手搭构房屋。
从小爱弥儿就学会了如何自食其力与与人为善,在空旷的田野赤脚与农民谈笑风生、互相潜移默化。当爱弥儿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个真性情、没有矫情造作的淳朴自然的人。爱弥儿从小到大的培养,完全是按照人出生时一无所有,然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用自己的智慧与劳动,从大自然索取成长的养分的过程。同时在成长过程中,来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十、大分水岭的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大陆内部至西岸南回归线附近,成因同所有热带沙漠一样,常年受副高控制,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有减湿的作用。 热带草原分布在热带沙漠外围,成因是夏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冬季受副高控制,墨累达-令盆地是澳大利亚主要的混合农业区,像样点的城市也就西北角的达尔文。
热带雨林,大分水岭以东北段,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高温多雨,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沿岸有大堡礁。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西南角和东南角,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分布面积小是陆地缺失的原因。
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也可以简单认为是亚热带季风),分布在大分水岭以东中段。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分水岭以东南段,延伸到塔斯马尼亚岛,受西风带影响,以及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
总的看来,气候带呈半环状分布。大分水岭以东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布里斯班、悉尼、堪培拉)、温带海洋性气候(墨尔本、霍巴特),以及东南部(阿德莱德)和西南部(珀斯)的地中海气候比较适宜,也是澳大利亚人口、产业集中的区域。
影响 东部沿海城市位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澳大利亚东部的大分水岭阻挡了太平洋水气的深入,因此澳大利亚中部的气候受海洋影响,靠近海洋受到影响大,深居内陆受到影响小。
西部有澳大利亚寒流流经,因此西部地区气候比东部干燥,降水也比东部少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
(1)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产生的原因:A盆地位于雨影区,降水少。B达令盆地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枯。C地下水随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3)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